中国乳业 ›› 2023, Vol. 0 ›› Issue (10): 78-81.doi: 10.12377/1671-4393.23.10.14
林夏纯, 黄隽光, 吴宇澄, 陈春裕, 何瑛, 杨爱君*
LIN Xiachun, HUANG Juanguang, WU Yucheng, CHEN Chunyu, HE Ying, YANG Aijun*
摘要: [目的]建立水分测定仪快速检测乳粉水分含量的方法。[方法]分别使用烘箱法和水分测定仪法对6 个批次新西兰乳粉进行水分含量测定,以烘箱法的检测结果为标准值,分析不同条件对水分测定仪法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在试验设定范围内,干燥温度的设定对水分测定仪法的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而取样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干燥温度110 ℃、取样量5 g的水分测定仪法,测定乳粉水分含量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作为乳粉水分入库验收的初筛方法。
[1] 杜管利,秦立虎.乳粉常见的质量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4(15):50-51. [2] 潘艺. 奶粉水分最佳值的探讨[J].现代化农业,1993(8):36-3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964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S].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5009.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S]. [5] 宋文文. 分析快速水分测定仪测量值的不确定度[J].科学技术创新,2018(4):30-31. [6] 王鹏. 烘干法数显水分测定仪不确定度的评定研究[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22(4):36-37,45. [7] 祝婕. 稻谷水分测定方法对比与分析[J].现代食品,2020(18):159-161. [8] 古争艳. 进口大豆不同水分检测方法应用研究与分析[J].现代食品,2022,28(12):156-161. [9] 宋淑珍. 影响乳粉质量因素的分析及控制[J].中国奶牛,2001(2):47-48. |
[1] | 林夏纯, 何瑛, 陈春裕, 林淑仪, 植小雪, 杨爱君. 乳粉水分含量与不溶度指数相关性探讨[J]. 中国乳业, 2023, 0(6): 103-107. |
[2] | 康婕, 陈鸿剑, 李媛, 孙亚南, 石菲, 刘娟娟, 樊成, 任怡, 宋悦, 任静. 婴幼儿配方羊乳粉生产中高氯酸盐污染来源研究[J]. 中国乳业, 2022, 0(9): 81-88. |
[3] | 吴赫云, 郑玺, 解玲娜. 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犊牛饲喂代乳粉的策略研究[J]. 中国乳业, 2022, 0(6): 28-30. |
[4] | 王树庆, 范维江, 姜薇薇. 母乳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对婴儿健康的研究[J]. 中国乳业, 2022, 0(6): 101-105. |
[5] | 钱文文, 辛宝, 马诚, 万红昌, 张萌, 李晨, 李宏. 功能性中老年乳粉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 中国乳业, 2022, 0(4): 82-86. |
[6] | 李媛, 范芳芳, 张敏娟, 张利娟, 康婕.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粉中维生素D2和D3含量[J]. 中国乳业, 2022, 0(3): 66-70. |
[7] | 刘宝华, 徐庆利, 孙欣瑶, 杜玲玲, 巴宁宁. 婴儿配方乳粉营养素的稳定性研究[J]. 中国乳业, 2022, 0(3): 85-93. |
[8] | 陈春裕, 纪坤发, 何瑛, 杨爱君*. 乳粉溶解度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J]. 中国乳业, 2022, 0(12): 110-114. |
[9] | 顾晟琳, 夏亚文, 徐琼. 乳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不确定度评定[J]. 中国乳业, 2022, 0(12): 115-119. |
[10] | 严家俊, 姚丽锋, 綦艳, 张娟, 黄翠莉, 吴思敏. 基于新国标的两种微生物法测定乳粉中叶酸的比对研究[J]. 中国乳业, 2022, 0(11): 76-80. |
[11] | 王思宇. 蒸发浓缩工艺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加工中的应用[J]. 中国乳业, 2022, 0(1): 73-76. |
[12] | 吴赫云, 解玲娜, 郑玺. 提升犊牛日增重的方法研究[J]. 中国乳业, 2021, 0(8): 52-55. |
[13] | 吴思敏, 严家俊, 黄钟标. 微生物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酸含量不确定度评估[J]. 中国乳业, 2021, 0(7): 91-97. |
[14] | 王炜宏, 杨新球. 低聚果糖与低聚半乳糖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精准化应用[J]. 中国乳业, 2021, 0(7): 102-108. |
[15] | 何晓瑞, 殷娜, 徐敏, 李景芳, 陆东林. 新疆驼乳粉中维生素含量测定的研究[J]. 中国乳业, 2021, 0(6): 83-87. |
|